智能座舱通过上述技术,实现人机交互。以中控屏、仪表盘、后座娱乐屏等硬件为载体, 实现人脸识别、多音区检测、视线追踪、疲劳分级以及多模命令词等核心智能化功能。除此以外,还可以衍生出音量自动调节、高速分心提醒、疲劳拯救等个性化附加功能。未来,智能座舱还可能应用到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座舱的技术瓶颈
随着特斯拉在量产车上应用智能座舱的成功案例,掀起了智能座舱研发大潮,车企在智能座舱领域发力越来越明显,但目前智能座舱产品的技术实现效果还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许多主机厂在概念车中展示的功能还只是畅想,在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中无法达到完美的体验效果,智能座舱的技术实现和产品体验还有一定差距,技术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智能交互技术所需的数据获取难度大
如今,车企存在着明显的孤岛效应,这种数据互联互通能力的缺失对智能座舱智能座舱产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智能座舱的智能化需要依托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从而实现智能程度更高的人机交互反馈效果,数据规模直接影响了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而大部分车企并不愿意向外界公开车辆和驾驶数据,甚至合作公司也难以获得相应的数据,这就导致了现有技术无法得到所需的足够的数据积累,制约着智能座舱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智能座舱的语音交互技术,目前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受数据限制,用户实际体验时存在识别准确度较低、无法有效沟通的情况,技术实现上与设想有一定的差距。
多模态人机交互体系没有形成理想模式
智能座舱不同于其他交互场景,需要形成一套驾驶空间内最合适的交互系统,而不是将现有的交互模式照搬到智能座舱里。
随着科技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与应用,用户对汽车座舱功能多样性的期望越来越高,驾驶时需要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选择了使用数字触屏替代传统的机械按钮。但是数字触屏也随着功能的进一步丰富而暴露了出来,界面照搬手机应用的模式,容易造成视线在操作面板停留时间过长。许多车企为解决用户驾驶分神选择对语音交互给予了厚望, 然而语音交互没有视觉上的功能提示,还是使用于命令数量较少的简单场景效果最佳。
适用于智能座舱的多模态人机交互系统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问题。这种理想模式并不能依靠单一的交互方式,需要思考如何结合机械按钮、触屏、语音等交互方式的优点,建立一套最佳的交互系统。
智能座舱的技术趋势
基于场景进行功能设计
目前很多车企所说的智能座舱,本质上其实是移植了智能手机各项功能的车机系统,更多的是大量伪需求的混杂。功能堆砌和拼盘化是当前智能座舱的特点,大多智能座舱都具备丰富的功能模块,但是目前很多的功能设计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用户完全用不到。